0898-08980898

M6米乐圆桌丨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应对能源转型挑战

米乐m6·「中国」官方网站 > 新闻米乐m6

  M6米乐圆桌丨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应对能源转型挑战随着中国能源产业向绿色低碳转型的进程不断加速,如何在转型中确保能源安全,并与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相适应,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成为行业共识。中国在构建新型能源体系过程中还面临哪些挑战?如何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中国经济时报邀请相关专家就此话题展开讨论。

  洪涛: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节约资源能源、防止环境污染、促进经济增长等工作大局的需要米乐m6,工作既必要也迫切。

  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是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和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工作需要。从能源结构来看,为了确保能源持续安全供应,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应当是多元化的能源体系,既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还包括光能、风能、水能、潮汐能、氢能、核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非化石能源。从能源低碳化、清洁化的发展趋势来看,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应当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相结合,大力开展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有序开展化石能源的消费替代,稳步提升风电、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的消费比重。为此,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与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予以有机结合,统筹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是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工作需要。在美丽中国建设和碳达峰碳中和的进程中,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关系,新型能源体系的建设实质上是长期的控碳工作,能够带动短期和中期的污染物减排工作,促进降碳、减污、扩绿制度的系统集成,推进降碳、减污、扩绿政策的实施协同,推动降碳、减污、扩绿先进技术的协同创新。为此,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工作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比如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使得污染防治、生态保护和“双碳”目标的实现与新型能源体系的规划建设相互包容。

  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是确保能源安全供应、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工作需要。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条件和基础,因此,新型能源体系的规划建设要面向未来,体现包容性、长期性、渐进性,这需要统筹考量不同能源的配合、支持甚至耦合需求和供给关系,统筹考量国际和国内的能源需求和供给关系、国内不同区域之间的能源需求和供给关系,统筹考量长期、中期、短期国家和区域能源的需求和供给关系,统筹考量不同时空的能源政策目标和政策强度变化,统筹考量纵向的央地关系、横向的部门关系以及政府与市场关系。为此,党的二十大报告基于新发展阶段、新发展任务和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新发展模式,针对不断发展变化的能源供应新形态和能源消费新占比,提出要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确保能源安全。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将推动能源充分、均衡发展与能源绿色、低碳发展的协同共进,系统地解决低碳发展中的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问题。

  能源体系的构建具有全局性、系统性,风电、光电、水电等新能源的供应具有一定的时空变化。新型能源体系的构建更加强调能源供应的安全性,即各种能源的协同性和互补性,更加强调“双碳”目标和污染防治攻坚战目标对能源结构调整和新能源发展的导向性。与之相适应,新型能源体系的特征已由过去的“清洁、低碳米乐m6、安全、高效”转变为目前的“安全、低碳、清洁、高效”。位置的变化,说明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更加突出安全和低碳。

  新型能源体系的规划建设需要持续推进新能源发展,将以煤炭为主的传统能源消费结构转化为以风光发电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在风光电快速发展中,需要大力加强电网、水网、储能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注重能源、通信、交通等领域基础设施的融合,发挥数智化在能源体系中的作用;加强新能源的就地消纳。这是一个较长的过程,需要耐心和恒心。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发挥传统化石能源对新能源发展“扶上马”并“送一程”的作用。煤炭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是我国的主要能源类型,为了确保能源供应安全,需要坚持“先立后破”的原则,既要继续压减、替代低效燃煤消费,也要在煤炭的绿色开采、高效发电、清洁转化、污染治理上下功夫,促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必要时可以适度释放优质煤炭产能。把强化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大油气开发增储上产作为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保障条件,是实现保障短期安全供给和奠定长期转型基础的战略性部署。在氢能储能、抽水蓄能等新型储能设施建设能够稳定支撑风光发电输出的调峰工作之前,要发挥煤炭、石油、天然气的保驾护航作用,尤其是重视煤炭在能源保供工作中的“压舱石”作用。

  新型能源体系的加快规划建设需要精准把握并防范各阶段的能源保供安全风险。在能源低碳转型进程中,能源安全风险将从原来以煤油气为代表的一次能源供应风险转向电力安全供应风险,电力安全在能源安全中的地位会越来越重要。在转型中米乐m6,能源安全会面临如下新的风险:一是既有技术与更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不适配造成的电力安全结构性脆弱等新风险;二是显著增加的极端气象等新变量;三是对外依存度较高的能源大宗商品和战略性矿产资源的进口风险。此外,在转型中还会面临资源安全风险、生态安全风险、环境污染防治风险、科技安全风险、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风险、网络安全风险等相关风险,这需要配套地提升我国能源低碳转型的治理能力。只有这样,新型能源体系的规划建设才能行稳致远。

  吕建中:能源问题的核心是安全保障,特别是在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加快规划新型能源体系的过程中,更要突出强调把能源安全放在首位,切实做到能源供应自主可控、安全可靠;坚持“先立后破、以立为先”,依靠科技创新和市场化改革米乐m6,有序推进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引领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此,需要把握好以下三个着力点。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我国能源消费需求将难以避免地继续增长,供给安全仍是能源安全的最大隐患。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化石能源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主体地位不会改变,可再生能源难以形成对化石能源的大规模安全替代。因此,需要围绕稳住化石能源生产和保底供应能力,继续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大国内油气勘探开发,促进油气增储上产等,多措并举保障主体能源自主供应能力,构建煤炭、石油、天然气、核能及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安全供应体系。

  目前,中国的火电仍然是电力供应主力军,占全社会用电量超过70%。未来一个时期,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煤电将是系统灵活性和发电量的第一大支撑电源,是保障电网稳定运行的“压舱石”。同时,必须做好煤炭与可再生能源的优化组合。近年来,我国加大力度规划建设了一批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光电基地,通过对周边区域内清洁高效先进节能煤电机组的升级改造,形成支撑保障米乐m6,借助稳定安全可靠的特高压输变电线路为载体,构建以绿色低碳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加强源、网、荷、储协同发展,推动风光互补、水火互济等多能互补,提升电力系统的灵活调节能力。中国几家大型发电集团,正着力建设“煤电+风光”多能互补基地,通过对现有煤电机组进行清洁化改造,使煤电转型为绿电的调峰电站。

  第二米乐m6,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需要采取集中式和分布式相结合的方式,因地制宜地多发展一些新能源“产消者”应用场景。

  受限于资源和市场的距离,大规模集中发展新能源特别是风光发电项目,必然要面临远距离输运和消纳问题,而最好的应用场景便是就地消纳。大型传统能源生产企业往往都是能源消耗大户,立足于“开源”与“节流”的需要,可以鼓励大型传统能源企业发展以自用能替代为主的新能源项目,形成广泛的新能源“产消者”应用场景和运营模式,不仅有利于传统能源生产的绿色低碳转型、解决新能源利用消纳,也有利于提高传统能源的有效供给。

  以国内油气田企业为例,其大多位于华北、东北、西北地区,风光资源丰富,且矿权区内地理空间广阔,十分有利于布局风光发电项目。通过就地开发利用新能源,油气田企业在替代自用油气、实现增供的同时,还可降低自身用电成本以扩大增产措施和规模开发非常规资源。另外,矿权区内的井筒、盐穴等可助力建立“大储能”系统,包括建立大规模氢能管网系统,支撑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和氢能产业链建设等。

  需要强调一点,鼓励油气勘探开发企业发展新能源业务,不是要简单地替代油气主营业务,而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油气主营业务。我国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油气的地位和作用不能被忽视。

  第三,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需要保持一定的新能源供应冗余度,加快推进储能的规模化、市场化发展。

  保供与消纳之间既是统一的,又是矛盾的。从保障能源安全的角度讲,新能源的建设能力越快越多越好,所谓“多多益善”。但是快了多了就容易带来过剩,出现“弃风弃光弃电”问题。这里不仅有并网技术问题,也有发电项目与电网之间“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关系问题。无论是“电网等项目”还是“项目等电网”,都会出现结构性滞后或错配。在新能源渗透率较高的情况下,合理弃电是经济且必要的。利用率或消纳率管控目标将影响可接纳的新能源发展规模、系统灵活资源需求和电力供应成本,设定过高利用率的消纳目标既不经济,也将限制新能源发展规模。

  众所周知,储能环节是新能源发展和能源转型的最大掣肘,而新型储能技术的突破需要规模化、市场化的支持条件,而市场化水平低的本质原因在于全国新能源消纳率达到97%-98%,独立储能可利用的空间有限。储能市场非常广阔,新型储能发展应鼓励多种技术路线。新型储能也需要系统集成技术,无论是可再生能源并网、分布式发电、智能微网,还是电动汽车换电站系统等场景,都需要系统集成技术的赋能。总而言之,我们要给储能技术进步留出时间、给市场化推广留出空间,防止“运动式”“一刀切”及盲目跟风。

  常纪文:党的二十大报告基于建设现代能源体系、新型电力系统的工作要求,站位更高,创新性地提出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确保能源资源安全。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有利于节约化石能源,促进化石能源开发利用的代际公平;有利于节能减碳,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有利于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协同减排。在国际能源安全保供和国际地缘形势严峻复杂的背景下,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还有利于确保我国能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有利于跨越发达国家绿色低碳贸易壁垒,促进我国对外贸易不断发展。

  在美丽中国建设和碳达峰碳中和进程中,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纵深推进能源安全新战略,关键在于加快构建以风电和光电为主、其他绿色能源为辅的新型能源体系。在规划建设中,要科学部署,多措并举,把握好工作节奏,既要防止“一刀切”,也要制止齐步走。

  一是坚持系统观念,以绿色低碳为导向科学构建多元化的能源安全供应体系。要充分发挥我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工业体系的产业优势,推进煤电和新能源结构与布局的优化组合,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不断提升新型电力系统的自我平衡和调节能力,在确保能源供应保持足够安全裕度的前提下推动清洁和低碳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

  二是坚持大电网配置资源和地区安全平衡相结合,强化各区域协同保障能源安全的能力。充分发挥全国统一分级电力市场配置资源作用,在戈壁、荒漠、沙漠重点开展风电光伏基地和分布式能源基地建设,促进大电网、智慧配电网和分布式微电网协调发展。确认分布式能源和分布式微电网等新型市场主体的法律地位,促进新型能源体系的合规化规划建设。通过新能源和新化工有机结合,推进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建设,加快相关产业向新能源丰富的地区聚集。加快技术改造,推动电网调适,按照“小微化、自平衡、自安全、绿色化、数智化”的原则,有序发展分布式能源和分布式微电网,促进大规模集中式新能源和分布式能源发展。加快建设绿氢储能体系,加强绿氢与传统化工的耦合,促进绿氢的就地转化;建设国家绿氢走廊,探索压缩氢、液氨、甲醇的长距离管道体系建设,促进绿氢及其能源制品的全国性合理配置。

  三是坚持以能源供应安全为前提,确保一二次能源供应具有一定的安全裕度。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要以确保能源安全为前提,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要以确保电力安全保供为前提,规划足量的系统备用容量,留有足量的运行备用容量,掌握足量的战略资源储备,以足够的安全裕度确保能源安全供应。

  四是进一步推进能源体制改革,推动能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充分发挥有为政府、有效市场作用,在法治轨道上进行有效治理。加快构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和碳交易市场体系,研究开征国内碳税和进口碳关税,推动新型能源在全国范围内优化配置,实现统筹规划、统筹平衡、统筹协调。要因地制宜,发挥各地方政府在本行政区域内一体化调配电、油、气、热、氢、煤等能源的综合管理权利,确保各项能源得到最优化配置。

  此外,还要坚持内外统筹,有序部署海外油气资源进口事宜,大力出口风光发电等装备和新能源汽车,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和能源治理,提高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议题创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