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6体育翔安澳头迎来大批北欧艺术家 东西方文化在此交汇
米乐m6·「中国」官方网站 > 新闻米乐m6 > 行业资讯
m6体育翔安澳头迎来大批北欧艺术家 东西方文化在此交汇厦门翔安澳头社区,是一个至今仍保留着红砖大厝、庙宇宗祠、侨舍洋楼等历史文化遗存的闽南小渔村。百年前,这里曾是舟船往来的古渡,如今,澳头迎来了大批北欧艺术家,他们在此采风创作,东西方文化在此交汇。当艺术家们带着中国文化的印记离开时,也给澳头留下了礼物——
挪威艺术家尼尔斯的装置艺术“妙奇屋”邀请观众一起来参与编织,并在悬挂的细线上写下他们的梦想。
日前,“社会性的艺术——北欧艺术家当代艺术展”在厦门市翔安区金海街道澳头社区的厦门·北欧当代艺术中心举办。11位来自丹麦、挪威、瑞典的北欧艺术家带着他们的创意和作品参展。
展馆入口,是一张刚刚完工的“对话长凳”,它吸引了许多观众落座,并与艺术家对话。这是瑞典艺术家朋图斯和丹麦艺术家蒂娜夫妇的作品。长凳为S形,为会面和长时间交谈提供了空间,它的设计让双方既可保留私人空间,又可相坐一处。椅背部分,蒂娜创作了色彩鲜艳的花朵,烧制成瓷片用以装点;朋图斯创作的童话般的奇妙生物形象也被镶嵌其上。它有动物的头、手和脚,又有人类的身体和充满爱的表情。朋图斯用一生时间围绕这个形象进行创作,将之打造成北欧家喻户晓的公共雕塑形象。朋图斯说,它传递了世界上最重要的情感——爱。
有趣的是,蒂娜在澳头海边捡拾到的古瓷片、贝壳,购买的功夫茶杯也如星辰般点缀在“对话长凳”上。她告诉记者,在北欧,人们大多是丢一小把茶叶在大大的马克杯里,就能喝上一整天。但来厦门后,她发现每个人都会请你喝一杯功夫茶。大家用各自的小茶杯共享一壶茶,谈论过去、未来和世间一切,有趣极了。自从喝上闽南功夫茶之后,蒂娜一家就爱上了这种喝茶方式。“在忙碌了一整天后,我会给自己好好泡上一杯功夫茶作为犒赏。有重要客人来,我们也会招待他们喝杯功夫茶。”蒂娜说,陶瓷本来来自中国,进入丹麦后融入了当地文化,经由艺术家创作,又以一种新的形象重新回到中国。这张“对话长凳”上,有丹麦烧制的瓷片,有中国的古瓷和功夫茶杯,这也是一种对话,象征着不同民族和文明用彼此尊重、对等的方式进行交流。
丹麦艺术家蒂娜·雅各布森一直致力于以诗意的方式对城市与自然环境进行诠释。她这次所展出的新作品《忽至的紫愫》是一系列在纸张和亚麻布上创作的画作,以福建连绵起伏的山峦作为创作对象。“你知道我们丹麦几乎没有山,丹麦的最高山叫‘天山’,海拔却只有170米。所以对我来说,山就是梦想和远方。福建的山峦起起伏伏,像生活起起落落,有很丰富的意涵。”蒂娜很喜欢中国绘画,她形容自己正像个孩子一样在学习中国画。尽管使用油画笔作画,但《忽至的紫愫》却有着明显的水墨画印记,她还别出心裁地在墙上勾勒出山峰的轮廓,把一幅幅画作连起来,变成一个独立的展览空间。而画作重叠交错,像拼贴画一样挂在墙上,更给人一种层峦叠嶂的感觉。
至于为何选用紫色,蒂娜·雅各布森说:“紫色是我以前在创作中一直规避的颜色,因为它是红色和蓝色的混合物,而这两个颜色总是互为对立。然而,当今世界存在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也使对话交流变得尤为重要,就像把红与蓝混合一样,有出人意料的效果。”
“其实东西方之间也特别需要这样一种对话。世界上很多偏见、误解就是源于信息的匮乏,大家需要更多地去互相了解。”本次参展的瑞典籍华人艺术家王彤曾在丹麦皇家美术学院、厦门大学艺术学院担任客座教授。2017年,他和太太蓝兰一起推动成立了厦门·北欧当代艺术中心。他告诉记者,在澳头驻留10天,除了艺术创作,北欧艺术家还练太极、唱南音、学书法、画国画……全身心地感受中国文化,汲取营养。王彤和他们闲聊,看到蝴蝶,就讲讲“庄周梦蝶”的故事;路过鱼塘,便聊聊2000多年前,庄子与惠子那场关于“子非鱼焉知鱼之乐”的著名哲学对话。中国文化以一种十分轻松愉悦的方式进入北欧艺术家的文化语境,并成为其创作灵感的源泉。
丹麦艺术家马斯用中国人虔诚的方式,点上香,请求村里一棵百年古榕允许他剪下一缕根须来做他的作品。丹麦艺术家意博的作品《水平的 DNA巴别塔》,将DNA研究的新成果与中国古典绘画的散点透视法相结合。他在自我介绍中这样写道:“早在1000多年前,中国画家就在山水画中运用了先进而诗意的多视角透视法,自从我第一次看到它以来m6体育,它就让我着迷。我也一直在研究如何将其运用到绘画中以增加灵活性,而不让画面最终陷入纯粹的抽象或平面。”
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从艺术家的作品中可见一斑。“但他们对中国文化并不是全盘照抄,而是中西合璧融会贯通,这是一个特别好的现象,也是优秀艺术家的特征。”王彤说,一个文化传统如果能和外来文化对话,才是有影响力和活力的,这也是他邀请北欧艺术家来澳头驻留采风创作的初衷。
村子里,艺术家还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澳头很小,从村头到村尾半个多小时就走完了。但对于他们来说,这里却是新奇而且轻松自在的。在澳头的一天是从咖啡加葱油饼的早餐开始的,村庄不像大城市那般熙熙攘攘,时光在这里放慢了脚步。艺术家在当地人文环境中寻找灵感。他们饶有兴致地去看村民做饭、小摊上的瓜果菜蔬,发现双清桥边的花开了,还有巷子里的那一张张淳朴的笑脸。艺术家在村里闲逛,经常有村民请喝茶吃酒,有时碰上饭点,还能“蹭”一顿。村里大榕树下,人们熟络得像一家人。晚上广场舞时间,村子又成了个露天派对,人人都可以加入。“社会性的艺术”展前夕,澳头当地乡贤蒋永泰请北欧艺术家及其亲友到自己的闽侨文史馆一起联欢,闽南歌、京剧等轮番上演,北欧友人则集体吟唱了一曲北欧民歌作为助兴。
“澳头是北欧艺术家了解中国的一扇窗口,这里的生活节奏和北欧一样慢悠悠,村民热情而质朴,艺术家可以很容易地融入在地,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和友好完全不受语言和文化的阻隔。”现在回想起来,王彤觉得落脚在澳头而不是城市里,确实是最好的选择。
在厦门·北欧当代艺术中心里,可以看到历次展览艺术家们留下的诸多作品。此次“社会性的艺术”展中朋图斯和蒂娜的“对话长凳”、挪威艺术家尼尔斯的装置艺术“妙奇屋”、丹麦艺术家凯伦的雕塑《漂浮的海床》等,都将在展览结束后长留于此,是艺术家们留给澳头的礼物。
蓝兰,厦门人,澳头北欧当代艺术中心馆长,也是这次展览的策展人。这20年来,蓝兰与先生王彤一直致力于促进北欧与中国的文化艺术交流,策划举办了200多场交流活动。她告诉记者,小小的澳头村,这两年还吸引了挪威驻华大使白思娜,瑞典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欧汉询,丹麦驻华大使馆公共外交主管、文化顾问尼古莱等前来参观。丹麦皇家美术学院前院长艾西·玛丽专程来澳头拍摄纪录片。
想起2016年第一次在澳头办展,蓝兰记忆犹新。那年,在“与海相连,包容共生”国际艺术展的启动仪式上,蓝兰播放了一个短片,北欧与澳头,相隔千里,靠海连接,地球上的两个小圆点,因为大海的共通取得了联系,从此奠定了如今北欧当代艺术中心的雏形。那次展览展出了15位北欧艺术家的130件作品,许多材料就来自于澳头渔民闲置在厝边的渔网、泡沫、海蛎壳等。作品类型非常丰富,包含了油画、版画、纸本水墨、摄影作品、雕塑、装置、影像等。好奇的村民争相前来看展,他们的热情也让北欧艺术家们深受感动。以创作各种兔子形象闻名的丹麦艺术家拉尔斯·兰,把当地渔民捕鱼用的泡沫材料制作成一只手捧红心的大白兔,这颗红心也是献给澳头的礼物,旨在唤醒人们重新珍视渔村文化。这些当代艺术作品在澳头怀远湖畔的一间红砖老厝中展出,视觉冲击力强烈,又毫无违和感,让人耳目一新。“我们一直在厦门寻找有特色的展览场地,当时正好碰到澳头在引进艺术家,它淳朴的闽南风情吸引了我们。”2017年12月,厦门·北欧当代艺术中心正式在澳头挂牌。
对于澳头人来说,突然出现这么多外国人无疑是件新鲜事。蓝兰回忆起刚开馆时,很多村民端着饭碗或是拍着篮球就进来了,一边看一边大声嚷嚷:“这是什么东西?”“村民很爱问,我们就慢慢讲。”蓝兰说,比如抽象艺术就像一首乐曲,你可能不太清楚它要表达什么,但那些线条、色彩的组合就像音符一样,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而且,对艺术作品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解读,赋予作品新的意涵。村民的改变蓝兰看在眼里,“到后来,村民比我们还会讲,还加入自己的各种演绎,很有趣。现在只要有展,他们就呼朋引伴地来看。他们还会用牡蛎壳装点自家外墙,把花台砌得错落有致,生活中处处可见艺术”。
苏亮谣是澳头一家餐厅的老板,女儿喜欢画画。以前有时他会觉得女儿画得不够像。自从看了家门口的当代艺术展,他突然觉得“画得不像也很好啊”。苏亮谣告诉记者,在农村,以前是很难看到一个外国人的,更不要说外国当代艺术,现在自己在村子里跑步m6体育,常有外国艺术家热情地跟自己打招呼,觉得澳头好像一下子就跟国际接轨了。这几年,随着来看展的人和研学的学生越来越多,澳头也冒出了一家又一家餐厅,生意红火。
海鲜馆大厨陈清明只读过小学,当了30多年厨师。没有任何绘画基础的他在看展之后突然拿起画笔开始画画。画纸是海鲜馆里撕下来的旧挂历,创作对象是每天锅里烹煮的鱼、虾、乌贼等。蓝兰觉着陈清明画得挺有意思,就给他办了一场小型个展,海鲜馆的老板娘还专门组织了一帮“员工亲友团”来给他捧场。来澳头参展的挪威艺术家阿尔弗雷德看过陈清明本真朴拙的画后很激动,称一定要邀请其在同样沿海的挪威渔村也办一场展览。“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艺术的种子,它需要的是被唤醒和浇灌。陈清明在画画的过程中所体验到的快乐,还有潜能的被唤醒,就是艺术最大的价值。”蓝兰说。
近几年,澳头陆续又有了超旷美术馆、容美术馆等不同主题的美术馆入驻,村子里还有了一间自己的村史馆。从黄毛小儿到耄耋老人,逛美术馆是澳头人的日常,艺术也成了他们的话题。艺术无国界,它离普通人并不遥远,是人人都能读懂的“语言”。正如北欧不远,澳头来会。
作为国际文化交流的践行者、厦门·北欧当代艺术中心发起人,瑞典籍华人艺术家王彤和策展人蓝兰,20多年来已成功举办了200余场展览,为中国和北欧的艺术家提供了许多交流的机会。年复一年,这种交流变得更广泛、更深入。他们不但把北欧艺术家请进来,更致力于把中国文化带出去。
王彤:我在北欧已经生活了30多年,尽管在地缘上它离中国很遥远,但北欧艺术家或者说北欧人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认为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发生的事情最终都和自己有关。他们很关注社会生活、自然万物,艺术家们的创作介入了身边发生的几乎所有事情。艺术绝不仅仅是发生在一个美术馆之内,它会和所有的人形成一种关联,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强调社会性的艺术。例如这次丹麦艺术家凯伦的作品《漂浮的海床》,就是使用可回收材料重新塑造了卡特加特海峡中的海底礁石,以艺术的方式表达了对海床保护的呼吁。
王彤:把北欧当代艺术中心放在澳头,既与我的成长和创作经历有关,也是机缘巧合。我觉得对村民特别是对儿童来说,对当代艺术的认知恐怕更容易。因为他们自己对艺术没有一个固定的认知模式,并不是非要站在某一个美学角度或者是某一个文化区域来看艺术,艺术有无限可能m6体育。尽管艺术中心设在澳头,我们还可以通过网络传播到世界各地,这很有意义。
王彤:这些艺术家只要来过澳头一次,就会不断地来中国,有的是自己到各省旅游采风,有的还带着亲朋好友来。比如此次参展的丹麦艺术家克劳斯曾专门到西安临摹寺庙和古墓前的狮子雕像,他的狮子石雕作品就陈列在丹麦皇家园林里。朋图斯曾任丹麦康纳美术家协会主席,他和蒂娜的家中随处都能看到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家里的客厅挂着一幅郑板桥“吃亏是福”的拓印,桌上摆着漳州窑瓷盘,沙发上铺着中国牡丹和凤凰图案的中国土布,他的作品中也蕴含着中国亭子等丰富的中国元素。
在欧洲大多数的美术学院里,现在仍找不到一支毛笔。但当艺术家们来到中国,接触到国画之后,他们会尝试拿起毛笔在宣纸上作画,试着使用散点透视法等。文化交流是双向受益的。对当代人来说,应该有一个全球化的视野,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也是在不断发展当中的,只继承远远不够。
蓝兰:在瑞典斯库鲁普市,我们策划了一个“糖盒子”计划,2011年起至2017年共办了32场“聚焦中国”的展览及文化活动,办了“陶瓷回归中国展”、“中国彩墨——福建艺术家展”、“东方绘画精神与表现”座谈会等,当地政府和媒体给予积极的支持与宣传。丰富多元的交流活动成为斯库鲁普市重要的文化事件。
前两年,我们在瑞典创办了文化中心。去年厦门国际海洋周的蓝色梦想国际当代艺术展就同步在那里举行。今年,我们还会做一个厦门非遗出海的主题展。这些持续不断的活动经常被当地媒体大篇幅报道。有一天,我们收到一张纸片,是一个当地男孩用自学的中文写的几个字:“我爱中国。”
蓝兰:东西方特别需要这样一种融合。随着中国的开放,中国艺术家更多地看到了西方的艺术,有机会和西方对话合作。西方也需要中国文化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底蕴和灵感。随着交流的深入,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会越来越大。我希望有更多中国艺术家和中国人走出去,世界上每一个文化遗产都是我们的财富,要做一个开放的人,从世界文明中汲取营养。
蓝兰:文化因不同而有趣,交流的根基在于知己知彼、不卑不亢。每个在海外的中国人更会知道自己文化的珍贵,也更珍惜自己的民族属性和基因,并在中外交流中努力把它发扬光大。另外,我认为中国人的热情好客、愿意为他人付出是最优良的品格。有个瑞典朋友曾经郑重地对我说:“人一辈子一定要有个中国人做朋友,因为中国人的良善友好是骨子里的。”